今日导读
热点推荐
ZOL首页 > 中国IDC > IDC动态 > 调查分析 >

变奏二 从独奏到合奏

上海电信业30年发展速度令人瞠目结舌

上海热线 【转载】 2008年10月16日 11:11
 

  在电话从“装机难”变为“即要即装”的同时,将通信工具随身携带的群体也日渐庞大起来。比较平民化的是寻呼机,比火柴盒大一些,别在腰间,用来接收呼叫或者信息,时人习惯称之为“BP机”或“BB机”。第一代寻呼机是音响式的,用户收到呼叫声后,打电话到寻呼台询问呼叫人及其电话号码,然后再拨打电话与呼叫人联系。随之是第二代数字寻呼机,免去了使用者询问的烦琐。再往后是可以接收留言的中文寻呼机。虽然单向通信的寻呼机最后让位于更加便捷实用的移动电话,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其风靡程度毫不逊于后者。以贵族身份亮相的是移动电话。

  1988年3月10日,上海电信建成本市第一个大区制模拟公众移动电话网;翌年4月,引进手持式移动电话机。当时,上海入网的移动电话手机仅摩托罗拉8500型一款,体积大,重逾一斤半,价格昂贵,包括购机费、初装费、入网费和开户费在内共27000元,因此俨然成为身份的象征,俗称“大哥大”。面对移动电话供不应求的状况,上海电信加大建设力度,并建成数字移动电话网,于1995年两次进行集中放号,实现了人们期盼的移动电话“即买即开”。此后,随着移动电话的普及,其“大哥大”的称谓渐渐藏入人们的记忆。

  而长期作为长途电信业务主角的公众电报,因其受理手续繁琐和单向通信的缺陷,渐渐被新兴的长途电话自动直拨、用户传真等通信手段所取代。1994年12月1日,上海最后一条国际电报电路——上海至东京的国际电路关闭。

  高起点、高速度、大规模、超常规的发展,使得上海电信业彻底摆脱了能力欠缺、业务单一、质量不佳的窘境,呈现空前的繁盛局面。至1998年底,上海本地电话总容量达到620.9万门,本地电话用户数达到431.1万户(其中住宅电话为317.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110.4万户;国脉公司无线寻呼用户数达到78.1万户;数字数据用户达5401户;帧中继用户达2041户;电子信箱用户达2100户;传真存储转发用户达1141户;综合业务数字网用户达17215户;国际互联网用户达102404户。一家媒体在报道电信时如此评价:“上海的通信发展速度令人瞠目结舌。”

  变奏二 从独奏到合奏

  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在电信以惊人的步伐和骄人的业绩而备受各方关注的同时,也骤然成为社会舆论的热门话题。人们惊叹于电信的一连串大手笔,却忧心市场被一家独大的“恐龙”所垄断;人们欣喜于电信大发展带来的种种便利,却因政企合一的体制而质疑它“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双重身份。人们的忧心、质疑合情合理。当家里的电话机以及随身的移动电话等通信产品都源自同一家运营商而没有其他选择时,用户至少心理上会感觉别扭,况且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开放市场是世界电信市场变化的主流。只是,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可能被忽略了——电信因其全程全网和规模经济的特点而具有自然垄断性。国外电信发展历程表明,当电信处于普及阶段,由国家集中力量建设通信网以保证普遍服务和全网畅通,无论从规模经济效益、战略资源保护还是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都是必要的;而当基础电信网已经建成、电信基本普及的时候,为了促进产业向多元化、高层次发展,引入竞争体制势在必行。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上海,电信正从普及阶段向多元化阶段过渡。其实,早在1993年,遵照国务院决定,部分电信业务已经向社会放开经营。1994年7月19日,经营全国性基础电信业务和增值业务的中国联通宣告成立,标志着国内电信市场独家经营的局面开始打破,旗下的上海联通于同年9月15日注册。

  联通进入市场后,移动通信的发展步伐更快了,高昂的移动电话入网费、资费不久即双双下调。然而在整体上,预期的电信市场有效竞争并未就此形成──中国联通当时资产只有中国电信的1/260,双方实力悬殊,时人的说法是“不是同一级别的选手”。发芽的种子终会破土而出。在技术和市场两副巨力引擎的驱动下,电信业的网络规模、技术手段、业务种类及总量继续迅猛飞奔,国内延续多年的大一统通信经营管理体制再也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和产业升级的需要。

  1998年起,以信息产业部成立为开端,一场规模宏大的通信体制变革在全国铺开。在上海,合营多年的邮政、电信业务宣告分离,寻呼、卫星、移动业务从电信剥离,上海市邮政局和上海移动通信公司于1999年相继挂牌独立运营。 2000年,随着上海市邮电管理局建制撤销,原先的政企合一体制终告瓦解,上海市电信公司和上海市通信管理局于7月1日同一天揭牌成立──“运动员”与“裁判员”自此泾渭分明,老牌的上海电信作为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开始以固定电信业务运营企业的全新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

  到了2002年,中国电信被南北分拆,国内形成了电信、网通、移动、联通、卫通、铁通六家基础电信企业竞争的格局。至此,我国完成了通信体制从政企合一到政企分离、电信市场从垄断经营到充分竞争的转变。

  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根本法则,电信市场的竞争格局促使运营主体苦练内功,提升综合实力。上海电信在公司化运作后,即以管理科学、服务优良的现代电信企业为标准,开展流程重组,率先通过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 9001:2000 和通用的电信业质量管理体系标准TL 9000认证,质量管理水平和网络运维能力得到专业认可。

  竞争格局也促进了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在移动通信领域,上海联通推出“如意通”、中文短消息、WAP手机等新业务抢占市场。上海移动针锋相对,充分利用促销、代理制、品牌营销等手段吸引用户。更重要的是,电信市场从一家运营主体“独奏”到多家“合奏”,其最终结果是为广大用户带来了实惠。

  曾几何时,上海一部私人住宅电话的初装费一度超过4000元,远高于当时上海人的平均月工资。此后,电话初装费一路下调。2001年7月起,上海电信索性一举取消了普通电话、公用电话、中继线、市县载波专线等业务的初装费。在服务上,人们也切切实实感受到了电信的变化──上海电信帐单实行自然月开帐,贴近了用户的消费习惯;提供市话详单查询,满足了用户明明白白消费的愿望;电信营业窗口的“冷面孔”不见了,面对用户的是一张张热情、微笑的脸庞;上门为用户服务的电信人员,不仅携带着工作证和意见征询单,而且自备鞋套、抹布、防尘布,让用户不禁感慨“现在的电信服务老规范格”……

1 2 3 下一页
本文导航
频道热词:声卡驱动  驱动精灵  驱动之家  
视觉焦点